身体的历史·杜正胜
二月 7, 2012
add a comment
1.1 “白头宫女”说遗事
- 学术发展的内“因”与外“缘”
- 大小环境与公私领域
- 学术的路与个人的路
- 历史的骨骼与血肉:80年代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的是骨骼,缺乏血肉,不足以构成一个完美的历史
1.2
- 祝寿论文:从眉寿到长生
- 隔洋论学
- 生生或探死
- 个人生命的意义:无中生有
2.1 一幹多枝 同时并发
- 史语所四组的新路——生活礼俗
- 《新史学》杂志
- 疾病·医疗与文化小组
- 历史研习营
3.1 看得见的成长
- 陶希圣的茅庐说
- 搭起生命的医疗史的棚架
- 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
- 身体认识
- 医家类别
- 男女老幼(家族史)
- 文化交流
- 大众心态
国际研讨会
洁净的历史
3.2
- 另类医疗史:社会与文化
- 从生命开始的历史学
- 医疗与社会的交集——人群生命史
- 发掘社会的深层文化
3.3
- 神主牌当做挡箭牌
陈寅恪
周作人——江绍原
4.1 扩大与深化
- 引起国际视听
- 亚洲医学史学会
- 求其友声
- 花荣叶茂 繁枝锦绣
4.2 茅庐变成公室
- 传统医论
- 宗教与医疗
- 女人的医史
4.3 开疆拓土
- 医史与政治
- 食疗
- 殖民帝国与医学现代性
5.1 另类医疗史的再思
- 深化之后,依然另类
- 《疾病的历史》
- 《从医疗看中国史》
5.2 另类医疗史的边界
- “洁净”的历史 林富士 研讨会论文集序——生命医疗史的边界在哪里?
- “健与美”的历史 李贞德 研讨会论文集序——生命医疗史进入身体史
- 身体史的诞生
5.3
- 弥补轻忽权力元素的新社会史
上医医国
问病以及国,原诊以知政
百工有司传统的消失
医之文化的历史对照
5.4
- 多一份医事 少一些医典
南方之开拓 《传信方》
刘士永 日治时期台湾公共卫生
风俗和卫生 李尚仁
- 从医典或医事记录照一般历史问题
5.5 新史学不能只有血肉,仍应以寻回骨骼,才构成历史的整体
- 台湾医疗史的研究经验 可以提供一些参考
- 中国医典的善用与摆脱:e.g.帝国与现代医学
6 鉴往知来
- 过去20年的结算:新课题,新领域
- 下一个20年的想象
7 多余的话:不能糊涂
- 学历史的人容易揽包袱来扛——切忌博学寡识
- 20世纪初新中国萌生时,头脑清楚的人多不信中医
- 傅斯年的村医与儒医
- 周氏兄弟父亲的病
- 药引 江湖气
- 视作玄学
- 亲切体验现代医学的进步,深知医学史不是医学
- 传统医事知识或经验只宜当做史料
- 中国传统医学长期充斥神话、鬼话,它的发展是进化还是退化?
- 门外汉的历史学者研究医史,还是适合做社会文化史。
8 结语
你也说点啥吧!